教学管理
教师备课的常规要求
作者::教导处 时间: 02014-10-21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案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备课的水平和教案编写的优劣,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备课与教案编写环节的管理,特作如下要求:

1、所有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材、高考相关资料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不得无教案或用旧教案进课堂上课;

2、备课首先备目录,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系统;然后分单元备课,掌握单元知识点;

3、教师备课要根据每节课的时量,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分节备课,严禁备连堂课;

4、教案编写要求环节齐全,一般要求有:①课题 ②教学目的与要求 ③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④教法设计与学生活动设计 ⑤教学步骤 ⑥板书设计与教学后记等;

5、教案编写一定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提倡“两个导向”(导向高考综合素质培养、导向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6、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要与新授课分开来备,且教学环节必须完整(如测训目标、情况分析、典例解剖、针对训练、方法归纳、巩固练习等);

7、同组教师必须根据备课组长制定的学期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训练内容;教师个人、备课组学期初必须写出学期教学计划,期末有学期教学总结。

8、提倡教师备详案,新教师(任新学科教师和工作5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写详案,承担3个学科以上<不含3>的教师,至少2科写详案)

9、坚持检查制度。教务处不定期的抽查教案,每学期要定期检查教案一次并做好纪录,如发现抄袭及拼凑又无修改反思等,立即警告处理,并存入个人教学档案。

10、打印的教案必须有完整的补充修改及反思(这是检查教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以单元框架的要求为基准。

 

附:单元框架格式及基本要求(数学学科必须严格依照执行)

步骤

名称

具体

环节

     

备注

教材

整体

分析

1、全册教材总目标的整体把握与制定。  

2、全册教材知识点及联系的分析。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4、依据学科特点和系统中的地位提出各单元教学调整思路。

关注学段联系、整个阶段联系、课标,整套教材。

单元

内容

分析

1、核心概念(或训练点)以及在学科系统的位置。

2、三维目标的融合点。

提前调查,搜集资源,集中研讨,制定框架。

时间有待调整。前测手段与效果需要考虑。

学生

分析

1、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

2、学习过程中的共性与障碍。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1、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2、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的关键点,阐明依据。

3、将目标合理有效分解到单元课时中。

(考虑:为了达成单元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之后,按照单元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课时

教学

设计

1、确定课时内容的重点、难点。

2、选择教具学具,考虑每种工具的主要性能和特征及实效性

3、预设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关键方法与关键活动。

 

动态

调整

课堂

实践

1、结合自己特点,本班具体情况,进行细节性个性化设计与填充。

2、依据实践中生成资源进行临场设计与调整。

示范课必要引领研究课

反思

自省

1、从学生的角度反思。通过学生行为的结果,以及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等看单元与课时设计,进行补救校正和再设计。

2、从自身的角度反思,看个性填充,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1、  集体会诊

2、  自我诊断(录像、课堂教学分析报告,等)

3、  行为跟进

 

 

二、集体备课的有关规定

 

备课与讲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备课又是讲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校制定集体备课规定,主要要求“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及要求),具体如下:

基本要求

1、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导处、教研处组织的活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明确基本点、重点、难点和方法,力求将书本上的内容提炼出来交给学生。同时要不断研究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一般采用讨论、探讨、建议和交流等形式进行,鼓励教师将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以及好的讲稿贡献出来,供其他教师参考。

3、集体备课定期进行,即每星期各科组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不能互相替代。每学期集体备课如何组织,由各备课小组在开学后第一星期将计划报学校教导处、教研处。

4、集体备课需安排主讲老师,主讲老师必须在备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保证集体备课顺利进行。

主要内容

1、讨论上周教学中的情况、学生的反映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介绍及统一下周理论课的讲授内容、重点、难点,讨论备课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并研讨教学法,交流经验,以便扬长避短。在教学内容讨论中,遵循“双百方针”。在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允许个人进行教学改革。

3、讨论及安排其它教学事宜,如课程的调整,考试安排等。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教学的会议精神。

记录存档

集体备课内容须作记录并存档,格式为:

课题: 

地点:

时间: 

主持人:

参加人员:

教学目的、要求:

讨论: 

备注:

各备课组组长需在开学初领取“佛山四中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期末交到学校教务处存档。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和疑难等。以上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我们的备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要想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能够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热点问题,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解读孩子,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儿童的发展。对儿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可以使教师掌握孩子中间最新的信息,为下一个预设活动提供依据,使预设活动和学生的兴趣、生成活动紧密结合,保证预设活动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以自己原有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有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的理念。

在备课中只有正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3.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应该说,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只有我们善于挖掘,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备课的资料如何采集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分析教材,哟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善于分类管理;第四,资源共享。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服务“生活”。因为有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和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要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2)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经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3)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另外,在备课时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可以考虑以下4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还能得出什么?教师只有努力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才会上得活。